繼滬深300和中證500之后,剩下的兩個重頭是上證50和創業板,因為上證50和滬深300有一定的重合度,而且自己最近陸續賣出創業板后,后續也需要擇機繼續開始定投,于是在上證50和創業板之間優先梳理創業板。
一、創業板相關的指數有哪些?
按照老套路,還是從業績比較基準出發,但是之前在中證500系列也提到過,業績比較基準的表述非常的不規范,如果直接從業績比較基準出發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一般還是會輔助基金的名稱進行全部基金池的統計。
毋庸置疑,要篩選創業板的指數基金,名字中帶有創業二字的都是備選。

會發現,同樣是創業字樣的基金,實際上跟蹤的指數未必一樣,比如廣發創業板ETF聯接C跟蹤的是創業板指數,海富通創業板增強A跟蹤的是創業板綜合指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跟蹤的是創業板相關的小眾指數。
其實滬深300和中證500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比如300價值,500低波等等,但因為跟蹤300和500的指數基金的數量已經比較大,而且區分度比較高,并沒有混在一起,留在后續專題分析。但創業板中總體的基金數量有限,而且像創業板指和創業板綜指比較容易混淆,所以這篇文章打算把相關的指數都包含在內。

盡可能窮盡統計后(不排除有遺漏的,歡迎大家補充),目前跟創業板相關的指數有以上7種。
創業板綜(399102)的樣本是包括了在創業板上市的全部股票,反映的是創業板市場的總體走勢;創業板指(399006)是創業板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前100只股票,創業板50(399673)是創業板中日均成交額較大的50只股票。
創業藍籌(399295)和創成長(399296)的樣本數量都是50只,不同的是一個注重的是盈利能力,一個注重的是成長能力和動量效應;剩下的兩個指數創業成長(000958)和創業價值(000838),雖然帶了創業字樣,實際上并不是純粹的創業板相關指數,樣本中包括了滬深兩市的股票,前置兼具創業和高成長特征,后者兼具創業和價值特征。

梳理完所有的相關指數外,指數的分類統計也就呼之欲出了,一共有56個指數基金(不同份額類別視作不同數量),跟蹤最多的指數是創業板指。所以接下來的部分除了對創業板指的相關基金會區分介紹外,其他指數的相關基金就直接合并梳理。
二、創業板指相關基金梳理
1、ETF

一共有11只ETF,成立最早的是博時創業板ETF,但是規模最大的是成立時間稍晚于博時的易方達創業板ETF。
比較有意思的是基金簡稱,因為是ETF,所以場內的基金簡稱對字數會有一定的限制,名字最好的無疑是創業板(易方達創業板ETF),博時創業(博時創業板ETF)和創業ETF(廣發創業板ETF)的名字次之,接下來是創業板HX、創業板PA、創業板FG、創業板TH,采用的是基金公司名稱的前兩個字的首字母進行區分,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剩下的名字則是比較奇葩。以至于過去多次被別人問起過是不是顯示錯了漏了某些字,創業板EF、創業板E、創業板ET、創業板F,就是在ETF字母之間進行C1和C2的組合,基本沒啥區分度,不知道后面會不會出現創業板E和創業板TF。
2、ETF聯接基金

一共有8只(16個份額類別)的ETF聯接基金,11個ETF中嘉實、平安和富國暫時沒有ETF聯接基金,其他都設置了AC類別。
其中比較特殊的天弘創業板ETF聯接基金,會發現ETF是在2019年9月12日成立的,但是聯接基金居然早在2015年7月8日成立,這是因為這只基金經歷過基金合同和名稱的變更,原來是一只普通的指數基金,隨著ETF的成立后,將普通的指數基金轉型為ETF聯接基金。

3、其他類型

其他類型的基金中,前五只是普通的指數基金,然后是指數增強型基金,最后兩只是量化基金。
三、其他指數相關基金梳理
1、創業板綜指數基金

以創業板綜指作為業績比較基準的只有2只4類,這也是非常好理解。指數基金的本質是跟蹤指數,但因為創業板中數量較多,有些股票規模較小、流動性較差,如果基金的規模比較大,會產生比較多的問題。這2只基金都不是普通的指數基金,一個是指數增強型,一個是量化型。
2、創業板50指數基金

可以發現創業板50基本是華安基金的天下,不光有ETF,還有ETF聯接和分級基金,合并規模有63億左右,除此就是交銀施羅德的普通指數基金。3、創藍籌和創成長指數基金

創藍籌和創成長,則是華夏基金的天下,這兩個指數也是在2019年1月23日剛剛啟用,近半年的多次數據可以發現其表現是要好于創業板的,但規模還有待發展,現在大家更熟悉的還是創業板50,創藍籌和創成長還需要繼續發力。
4、創業成長和創業價值指數基金

剩下并沒有那么純的指數就是創業成長和創業價值,目前沒有基金跟蹤創業價值,創業成長也只有國投瑞銀的一只基金在跟蹤,2019年底的規模僅為2300萬,不知道是否會淪為迷你基清退的下場。至此,創業板相關的基金已經全部梳理,這也是為什么沒有只涉及創業板指或者創業板綜指的原因,是因為總體的數量確實還是比較有限。
四、歷史業績表現排序篩選
可以先看下7個指數的業績表現,數據來自于指數官網,因為中證指數和深證指數官網提供的數據維度略有不同,會發現部分數據的缺失,也就沒有通過其他方式補全,有小伙伴有的話也歡迎提供下。

無分類不比較,以上的梳理也為業績比較奠定了基礎。
將跟蹤創業板指、創業板綜指的基金放在一起比較,除去ETF基金,一共有32只,低于1億規模的有10只,在19年之后成立的有5只,一共有13只,置為灰色,紅色字體的是沒有超過創業板指的業績,打底的顏色是階段性表現靠前的基金,表格最后的排序是以2018年度的業績表現排名。

成立3年及以上的基金中,融通創業板指數A/B和天弘創業板ETF聯接A、易方達創業板ETF聯接A、國泰創業板的綜合表現還是比較優秀的,華泰柏瑞量化創優混合則是成立不足3年中表現不錯的。
分別看下四只基金和五只基金的對比,結論還是比較明顯的。



剩下的其他指數的跟蹤基金中,除了華安創業板50指數和國投瑞銀瑞澤中證創業成長指數分級的成立年限較早,其他都成立未滿一年無歷史業績可分析。

創業板50的表現似乎并沒有比創業板指出色,不過創藍籌和創成長在2014至2018的四個年度中大概率都跑贏創業板指。

綜上,從定量的角度來看,投資創業板指數基金,目前數據比較完善的是跟蹤創業板指的基金居多,推薦的基金中是融通創業板指數A/B(161613)、天弘創業板ETF聯接A(001592)和易方達創業板ETF聯接A(110026),國泰創業板(160223)和華泰柏瑞量化創優混合(004394)也是可以考慮的,從定性的角度來看,不妨將創藍籌(007472/007473)和創成長(007474/007475)作為創業板的指數增強基。
相關閱讀: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霍霍小哥,研究基金投資那些事,把復雜的事情講清楚,把簡單的事情講明白。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