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在金融界正成為一個紅得發紫的熱詞。這種新的技術被稱為金融業的“底層革命”,許多人寄望于揭開金融科技新的一頁。
這種技術是否真有那么神奇,它到底會帶來什么?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原行長等傳統金融機構代表,螞蟻金服等互聯 金融機構,以及專門從事區塊鏈創業的公司都就此話題展開了討論。
要警惕區塊鏈狂熱癥
楊凱生(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從區塊鏈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確實有可能使互聯 的功能從信息傳遞轉化為價值傳遞。如果真能順利實現這個轉化,它對人們的經濟生活、金融生活乃至社會生活,將帶來遠比當下一般意義上的互聯 金融更巨大的影響、改變。
值得擔憂的是,我們對區塊鏈的認識,有沒有可能像前幾年對互聯 金融一樣,再次陷入一種片面性的誤區,從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增加更多的、無謂的試錯成本?
我們現在常說區塊鏈的最大特點是去中心化。誠然,理想化的區塊鏈系統,是點與點之間的 絡結構,似乎既不需要中心化的硬件設備,也不需要任何管理它的機構。但相關的技術標準、交易指令格式,以及涉及金融活動實名要求帶來的區塊鏈交易參與方身份認證與準入許可等,是否還需要一種中心化、類中心化的機構去制定、規范?這些問題似乎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厘清。簡單宣稱去中心化,是否或多或少存在既想從事金融活動,又不想接受金融監管的傾向?
還比如,區塊鏈的一大長處在于任何活動的痕跡均可追溯并不可篡改,這主要是說區塊鏈交易有很高的安全性。但是Charley Cooper先生直言不諱地說:比特幣的強硬派說安全性不可能崩潰,可是我這么久都沒有發現任何不能崩潰的東西。
我認為他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否則無法解釋一些比特幣平臺為什么會垮臺。曾經創造了耀眼業績的眾籌區塊鏈項目,為什么也會遭到黑客攻擊?在安全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更重要的是,如果區塊鏈當中一些交易的邏輯、規則事先就存在有意無意的漏洞,那面臨的安全性挑戰仍然是巨大的。
又比如,通過區塊鏈進行支付,是由交易雙方直接完成的,跳過以往所必需的中間環節,因而效率將獲得非常大的提高。但是也需要注意到,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以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水平,還需要有幾個數量級的提升才行。
狹義的區塊鏈全 播報耗時長,每秒只能處理個位數的交易。而傳統的金融機構,每秒交易量往往都是超過幾千筆的。據了解,目前最大的區塊鏈比特幣 絡,日均交易量也就二十多萬筆,甚至出現了一筆交易經過了十多小時才予以確認的情況。而一家較為大型的銀行日均交易量,往往會超過1億筆。
美國著名的IT研究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一種區塊鏈的狂熱傳染病已經侵入了金融服務行業。這份報告還指出,投資者在制定未來兩年投資方案時,可能要允許區塊鏈項目出現90%的失敗率。這些判斷、這些預告值得我們思考。
建議監管機構建立“沙盒機制”
肖風(萬向控股副董事長)
在監管方面,前不久到英國、新加坡的金融監管部門拜訪時看到,他們都在宣布建立一個“沙盒機制”,新的系統要先放到“沙盒”中,沒有問題才可以進入生產系統。
“沙盒機制”實際上就是針對金融科技,因為金融科技任何的東西都會與現有的監管發生沖突。那么如何對待呢?監管機構把你納入到“沙盒機制”進行一兩年的試驗,如果對金融市場、社會福利有正貢獻,我修改我的法律,修改我的監管規則。如果試驗一年之后不行,我們把它停了,但是我不追究創新者過去一年可能沖撞的監管紅線或者是監管底線。我強烈建議中國的監管機構也可以建立這樣一個“沙盒機制”。
日本東京有一個區塊鏈論壇,日本的金融廳官員是第一個演講者,他說你們有什么創新的也可以和我們先聊,聊過之后看是不是進行一個試驗,實際上日本也是建立了一個類似的沙盒。我們不能像P2P那樣,先野蠻生長,然后再喊打喊殺,這個創新風險太大了。
我們在2014年初開始研究區塊鏈。2015年成立了一個實驗室。另外成立了一個5000萬美元的專門投資區塊鏈的VC基金。目前為止投資了兩千多萬美元,在全球范圍內投了23家創業公司。其中在國內只投了1家,剩下都是海外的。
區塊鏈的落地經過這三兩年并沒有成熟到大規模做應用開發的程度。我把區塊鏈分為好幾個層次,最底層是 絡層,唯一成熟的就是比特幣的區塊鏈。我們知道幾個鼎鼎大名的行業標準聯盟,例如R3連代碼都沒有公布,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拿來用的程度。比特幣區塊鏈在現有框架下每秒鐘只有7筆交易,這不可能拿到金融應用當中來,現在對它要不要擴容、如何擴容吵得一塌糊涂。
第二個層次我們稱之為數據層,把它作為一個分布式的賬本或者是數據庫,這已經有一些成熟的應用。
第三個層次就是區塊鏈的通信協議。比如說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就是一個通用協議。目前為止這個技術也沒有發展到我們金融核心生產可以用得上。即便是以太坊轉完之后每秒也就是做到1000筆或者是幾百筆,對我們高頻、大規模的金融交易都不夠用。
其它比如隱私保護協議,目前賬戶信息是全 公開的,這對于任何一家銀行都不會接受。有人開發了一些隱私保護的算法,我們也投資了一家做隱私保護的美國公司。數據庫之上的通用協議,目前為止還在發展當中,估計還需要2-3年的時間,這些才可以完整和成熟。成熟之后才可能大規模地應用在我們的金融體系當中。
第四層就是應用層,各種商業應用開發在這上面進行,在金融、物聯 、醫療等等有很好的方向和前景。但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都處于測試、試驗的階段。
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主流金融機構都只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目前大家必須要進到賽道上做準備,你不做準備,萬一槍響了呢?你就沒有比賽資格了。所以大家都在嘗試著做這件事情。
區塊鏈真正價值 在于實現 一個信任機制
程立(螞蟻金服集團首席技術官)
其實剛接觸區塊鏈的時候我個人是充滿懷疑的。因為對螞蟻金服、對支付寶而言,如果交易的數據庫不能每秒支持10萬筆,不能秒級確認的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隨著對這個技術了解越來越多,我們認識到它真正的價值在于用分布式的技術和共識算法實現一個信任機制,這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
我們就開始從我們的產品鏈當中去選,覺得愛心捐贈是一個非常好的場景。他需要保證捐贈的每一筆資金流可以開放、透明、可信任,之前我們缺少這樣的信任平臺和配套的操作機制。公益產品中,你可以把區塊鏈技術想象為一個郵局,資金給到郵局后,每一步的流動都會蓋一個郵戳,而且這個記錄是不可更改的。
之后我們和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開展合作,發布了一個運用區塊鏈技術的小型項目,一共是19萬,捐贈10位聽障兒童。它和其他的捐贈項目不同的是,當你點開愛心傳遞記錄后,可以看到每筆資金的流向,誰
捐了多少錢給了這個項目,錢什么時候可以到達真正的受捐人。當然我們把每個捐贈人的姓名隱掉了。這是一個小小的試水。
投資區塊鏈,未來應該有較大空間
李禮輝(中國銀行原行長)
區塊鏈有五個技術特征:去中心化、去信貸、智能合約、非對稱的加密、時間戳。
智能合約功能可以應用于契約關系和契約原則的維護、執行。例如票據,2015年,我們國家累計簽發商業匯票22.4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了17倍;金融機構累計貼現102萬億元,比2001年增加了56倍。然而現在的票據業務還存在一些缺陷,票據業務監管只能通過現場審核方式進行,缺乏全流程、快速調閱和審查的手段,效率低,成本高。如果我們應用區塊鏈的技術構建數字票據,就有可能通過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形式,實現商業約定的具體限制,引入監管控制的節點,由交易各方確認交易,確保價值交換的唯一性。
分布式功能,通過構建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和參與者共識的協議,能夠保護數據的完整性;時間戳功能,通過生成一定時間段的信息區塊以及區塊之間首尾相連的數據鏈,能形成可追本溯源、可逐筆驗證、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數據,每個參與者生成信息區塊的時候加蓋時間戳,能證明原創性和所有權的歸屬;非對稱加密功能,有利于保護信息的私密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首份數字貨幣報告中指出,區塊鏈“具有改變金融的潛力”。從比特幣的應用擴展到金融等領域已經形成趨勢,但目前總體還處在起跑階段,參與者齊頭并進。
IT巨頭著手布局。IBM參與DAH等區塊鏈企業的投資,聯合全球最大的開源社區Linux共同開發HyperLedger(超級賬本)計劃,7月12日在新加坡建立了區塊鏈創新中心,預計IBM在未來三年將在金融交易領域推進一系列的技術試點。微軟在云平臺Azure上部署區塊鏈基礎工具,推出全球首個BaaS服務。
金融機構集合出發。R3區塊鏈聯盟是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賬本技術聯盟,集合五十多個成員,包括花旗、匯豐銀行,今年5月中國平安宣布正式加入R3。1月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成立,5月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成立,有微眾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恒生電子、京東金融等31家成員。
政府機構投石問路。美國政府部門一方面重點在于研究如何對抗區塊鏈技術被應用于非法領域,另一方面在投資研發行政領域的區塊鏈的技術應用,希望借此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英國就業和退休保障部試圖利用區塊鏈技術追蹤救濟金的去處;印度國家支付公司和印度儲備銀行試圖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經濟和金融中大量不透明、不合規的問題;荷蘭銀行啟動區塊鏈數字貨幣的內部研發;加拿大央行正在開發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化家園。6月7日世界銀行參與主辦在美聯儲華盛頓總部的區塊鏈會議,90家央行代表參會,中國也參加了,探討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技術的應用前景。
投資前景審慎樂觀。對區塊鏈最初的投資側重于比特幣、基礎設施企業。這幾年的投資,更多注目于區塊鏈初創企業。2013年以來,處于區塊鏈領先地位的計算機公司21Inc和Coinbase分別得到1.21億美元和1.05億美元的投資。目前美國的區塊鏈跨境支付公司Circle的用戶來自150個國家,年交易額近10億美元,2015年獲得高盛和IDG資本的投資,2016年由IDG資本領投,百度、中金甲子等中國財團跟投,再投資Circle 6000萬美元。區塊鏈的投資前景,應該說是審慎樂觀的,未來應該有較大空間。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